廊坊师范学院涂巧玲
沉寂三年的北大弑母案,因嫌疑人落网重回大众视野。曾是北大高材生的吴谢宇竟然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并伪造母亲字迹骗走了亲戚多万元。一系列作案准备和案发后的处理方法,细节恐怖得令人不敢想象。为何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他要对母亲痛下杀手呢?
《易》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在追求完美,力图把事情做到极致。但物极必反,揠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回顾整个案件,我们不难发现追求过度完美带来的更多的是残缺和遗憾。吴谢宇是老师眼中天才般的学生,同学眼里热情爽朗的朋友,亲戚眼中成熟懂事的榜样。如此完美背后的他,却是极度孤独的。考入北大的他找不到朋友,曾一度陷入自杀的困境。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和吴谢宇一样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对吴谢宇的教育,她追求过度的严格,过度的控制,过度的干预。她给吴谢宇制定了自认为完美的人生路线,严格管理孩子走的每一步,严格规定“允许”或者“不允许”的范围。严苛的管理,一度成就了吴谢宇的辉煌,但也埋下了吴谢宇心中逆反、仇恨的种子,最终持刀挥向了盼子成龙的母亲。水太满了会溢出来,人太完美了就会孤独,太听话了就会逆反,太压抑了终会爆发。过度严苛带来的只能是人性的湮灭,道德的沦丧,乃至于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假设我们把每个孩子都看作是一把好琴,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弹奏的节拍。可以选择把它束之高阁,像块宝一样“供奉”。日积月累,琴弦会变得僵硬,再也弹不出美妙的乐章。我们也可以用之表演,“轻拢慢捻抹复挑”,或“大弦嘈嘈如急雨”,或“小弦切切如私语”。前提是轻重缓急都需要有个度,操之过急,弹奏力度过大、时间过久,超过琴弦的承受限度,那也就只能有“琴弦断,曲难延”的凄凉收场。
泰戈尔在《灯为什么熄了》中写到“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过于炙热的爱让花儿失去了美丽,过于激烈的弹奏使琴弦失去了音色。虽然这都是真诚又伟大的爱,但这些爱却又像极了一堵温馨的墙,一条冰冷的枷锁,无论温馨或冰冷,都囚禁了花和琴的梦想。爱和严一旦超过了该有的度,成长重心就会发生偏移,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虽则古来就有“溺子如杀子”的古训。但是,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严苛非但造就了自己死后被清算的人生悲剧;甚至于大明王朝的衰败也始于万历扭曲心理导致的怠政和乱政。谢天琴被学霸儿子蓄意杀害,只能说明这些爱和被爱,严和被严的人都已经在爱和严的过度追求中失去了理性。我们不禁感叹,如果一味追求爱的高度,那么一定会摔得粉身碎骨;如果一味追求严的宽度,那么一定会迷失成长的方向。
老子认为,福祸相依,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走向反面。过度的追求让某种情感超越了极致,那么事情就会背向而行。《菜根谭》训诫后人“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做人做事都要适可而止,虽然是出于天道伦理,却也是我们的处事警铭。
作者简介:
涂巧玲,女,廊坊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级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