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廊坊新闻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廊坊饮食
廊坊教育
廊坊政务

廊坊人的年从腊月就开始了,还有这些习俗你

再有几天,将迎来庚子鼠年。春节是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日子,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全国各地区都有着不一样的年俗。虽然年俗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透露着浓郁的年味。那么,廊坊地区的年俗有哪些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腊月初便有年俗可循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事实上,人们从腊月初便为春节进行准备工作了。”《廊坊市志》主编曹渊对廊坊地区的年俗展开介绍。

曹渊介绍,从腊月初便有年俗可循。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醋”或“腊八蒜”。腊月二十三,民间原本有祭灶日,也叫小年。但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该习俗几乎全部消逝。不过,“二十三,年糕粘”这个习俗至今仍存在,有些家庭会在这天蒸年糕。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对联、福字、挂钱(也叫“挂千”)、年画等。人们故意倒贴“福”字,取意“福到”之吉利。腊月三十为除夕。这天的午饭(有的地方是晚饭)叫年饭,这是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一顿饭菜,主食必有馒头(或花卷、发糕一类),取“发”意;副食必有鱼,意在“年年有余(鱼)”。在这一天,外出就职、务工、经商者都要赶回家吃这顿年饭,意在全家团圆。出嫁的姑娘要到婆家吃年饭,不能看娘家的灯。吃团圆饭之前,人们先要敬神祭祖,在堂屋正面供上“全神马”“天地马”“财神马”和辞世先祖的牌位,摆供品、燃香烛、叩拜。

“守岁”是过年的又一项重要活动。除夕日落之后就是除夕夜了,大红灯笼高挂于门前院内,人们(特别是孩子们)任意踩踏散放于屋外的芝麻秸,听着劈哩啪啦的声响,称为“踩岁(碎)”。一家人坐在一起,有的包饺子,有的聊天,有的玩耍,通宵不眠,叫“守岁”。

“俗话说,正月十五前都是年。”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这是民俗也是谚语。曹渊说,子时一到,全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的地方在黎明前吃饺子,叫“五更饺子”。初一的饺子要在除夕夜由全家人包,要包够全天吃的。一是大年初一讲究不动刀案,二是拜年的人来人往,家庭主妇要迎人待客,无时间做饭,三是外出拜年的和前来拜年的亲戚可以随时吃到饺子。

正月初一黎明至中午前,是拜年的时候,亲友邻里间互相登门拜年,晚辈给长辈叩头行礼,并说些祝福的话,平辈之间打躬作揖,并互道“过年好”或“见面发财”等话语。正月初二要吃捞面条。那时,春节只放三天假,渐渐地,由城镇到乡村,形成了初二回娘家、去丈人家的风俗。正月初三要吃合子,有的家庭吃水煮的,也有的家庭吃烙合子,吃法不统一。正月初五吃饺子,叫过“破五”,而且一定要吃肉馅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剁馅,这叫“剁小人”。大家还要参与包饺子的过程中,叫“捏小人嘴”,寓意来年身边无小人。

“俗话说,正月十五前都是年。”曹渊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又称上元节。这天夜晚为元宵,故俗称元宵节。人们有挂彩灯的习俗,故又叫灯节。每到这时,人们吃元宵、挂彩灯、走花会,亲友间多以元宵作为礼品,相互馈赠。走花会是一出重头戏。高跷、舞狮、旱船、秧歌、中幡等民间演艺队伍走村串街,或在指定场地表演,总能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廊坊地区的年味得到了较好保留

在现代社会,年俗被人们重新定义、创造,年味也更加独特。在日积月累中,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习俗得到了传承,一些习俗被创造,再进行传承。于是,有人发出感叹,有些讲究或者老例远去了、消失了,年味谈了。

对此,曹渊表示,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春节习俗也是随着人类发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蔡伦造纸后若干年才有的贴春联习俗,妇女入职后才有的正月初二回娘家习俗,风靡全国的短信拜年形式也是来去匆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目前,廊坊地区的年味还是得到了较好保留。”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年俗,留住年味,曹渊表示,春节是文化的体现,是精神的享受。他建议,应充分挖掘和宣传春节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有文化才会有永久传承。

记者:赵雪

编辑:闫玮郑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x.com/lfxw/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