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网上咨询,预约诊疗,还是根据体检报告求得健康管理建议,大家早已爱上了互联网医疗,习惯于看病之前先“动动手指”,找到靠谱医生。
疫情激活线上诊疗,加上政策频现利好,互联网医疗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医院、互联网企业、民营医疗、医疗信息化企业纷纷入局,参与方越来越多。
在行业生态渐次完善的年末,健康界与京东健康联合发起“洞见互联网医疗价值”专题,旨在从互联网医疗影响至深的多个群体入手,多维度洞察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新趋势,多层次见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实价值。
自年以来,医院加快入局,医院规模不断壮大。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仅年上半年,医院超过家。大型医院扎堆入局这两年来,线上业务究竟为医院带来了什么?
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年达.5亿元,预计年达.6亿元。面对庞大市场规模,医院线上业务如何找到运营突破口?
健康界通过对多家医院的采访,试图找到答案。
“放大了我的能量”
“我现在每天坐诊的时候,基本都会遇到我的线上患者。”刘兴鹏告诉健康界。
年,在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工作的刘兴鹏被调到首都医科医院心脏中心担任副主任。医院,心脏类疾病患者不可避免地减少,于是刘兴鹏决定接触线上接诊。
近十年时间,刘兴鹏在线上服务了0名左右患者,这些患者大部分来自山东、内蒙古、山西等地,其个人主页访问量也达到.4万。提到这些数字时,刘兴鹏的音量明显升高,“它就使我的能量放大了。”
互联网医疗放大了医生的能力,医院的就诊顺序。
自年2月28医院牌照,医院医院运行近两年时间,全院25个科室的名左右医生提供线上服务,服务量较大的科室依次为儿童内分泌科、皮肤科、保健科。
运行时间尽管不长,运行效果却已经初显。
“85%的线上用户会转化到线下。”该院医务处处长王淼告诉健康界,目前互联网医疗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引流。
在线上患者中,85%的人做初步咨询,“他们会问需要去挂哪个科室、看什么病”;剩下的15%是复诊患者。目前,该院复诊患者的线上和线下平均比例为1:9,内分泌科室甚至达到1:2。
“在这些线上转化率较高的科室,线下患者候诊时间明显缩短。”王淼医院流程上的优化,医院的时间明显缩短,医生对于碎片化时间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培养医生“分组”意识
大医院利用互联网医疗引流,小医院是否更门可罗雀了?
并不是。
按照分级诊疗的设计路线,患者要从疾病轻到重程度,医院、医院、医院的顺序就诊。但患者如何准确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他们如何医院?
“我们在线上做咨询,就相当于给患者一个早期的专业指导。”在刘兴鹏看来,这是顺应分级诊疗制度的一个举措。
按照王淼的说法,线上问诊模式慢慢培养了医生的“分组”意识:常见病患者,医院后续治疗,复诊患者线上治疗,重症、急症患者则来线下就诊。“整个医疗过程变得更有序,这对于医生提高专业能力,促进学科发展有着极大帮助。”
疫情到来之后,医院的异地患者明显减少。医院就诊,但又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医生会通过医院医院给予进一步检查治疗。这样部分慢性病医院,大医院就更专注于攻克疑难重症。
医院(下称廊坊市四院)的医院带来了另外一部分患者。
年,廊坊市四院探索医共体内线下与线上融合模式,他们利用“桌面云”将医院HIS、LIS、心电等系统映射到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实现“县医院资源平台化运营”的新模式。
廊坊市四院副院长邢玉华告诉健康界,该平台提供诊疗、药品配送、急救转运等服务,并将检验及影像中心资源线上共享,业务收入则由双方按比例分成。“这样原先不能做检查和影像的基层卫生院,就可以能提供这些服务,从而留住更多患者。”
然而,包括问诊、检查、药品等所有线上业务为廊坊市四院带来的收益,医院投入。该模式运行到目前为止,其业务仍在赔钱。
但邢玉华将线上业务的盈利模式类比成外卖平台,他坚信,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和范围的扩大,在服务量大幅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盈利的拐点就会到来。
线上问诊,呼吁更大自由
能否盈利始终是医院发展中绕不过去的话题。
目前来看,医院医院的线上收费标准和范围低于线上诊疗成本,导致无法盈利。
以医院为例,王淼提到,其医院的线上服务量每天在人次左右,其中一半是面向基层的免费服务,另一半则按照上海物价规定,挂号费均为25元/人次,与普通门诊挂号费用相同。
该院院长于广军曾联合撰写《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咋收费?》一文,其中以同时为5个普通复诊及常见病患者在线服务为标准进行建设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本做了估算,每年摊销成本约.2万元,常见病及慢性病复诊线上诊察成本为35.03元/人次,高于目前的普通门诊价格25元/人次。
“线上服务是否达到了盈利?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来说,肯定是没有。”王淼说。
廊坊市四院的逻辑是寄希望于扩大服务量,以平衡服务成本。另一个办法则是扩大服务范围。
《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患者未在实体医疗机构就诊,医师只能通过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服务。
这就导致医院主导的医院更偏向于接待慢性病、常见病的复诊患者。例如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都只支持在线复诊。
仅限复诊,是基于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考量,但弊端也很明显。医院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在医院里实现,收支难以平衡。“我们能做的范围越狭窄,医院互联网业务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小,如果范围能扩大,就能服务更多人群。”王淼说。
目前有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开放部分科室的线上初诊。
刘兴鹏同样认为,现阶段医疗行业应该创造更多条件让医生拥抱互联网、使用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的主导权应当放到医生端,而不是行政机关、院长。”刘兴鹏所希望的是,未来医生都能够随时随地为患者服务,同时从中得到相应报酬。
当前,互联网医疗建设仍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在邢玉华看来,行业的探索不应止步于单纯基于利益模式的医院建设,而是应站在分级诊疗的高度,去扩展互联网医疗业务。
来源:健康界
作者:杨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