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廊坊新闻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廊坊饮食
廊坊教育
廊坊政务

肝炎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第二集

病症详解见第一集。

目录

第一集

一、小儿肝炎

二、急性传染性肝炎

三、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四、急性黄疸型肝炎

五、急性肝炎

第二集

六、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七、急、慢性乙型肝炎

八、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九、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

十、急、慢性肝炎

第三集

十一、慢性乙型肝炎

十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十三、慢性肝炎

第四集

十四、慢性迁延性肝炎

十五、慢性活动性肝炎

十六、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第二集

六、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1.利肝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肝,利胆。

主治: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以及肝脏分泌功能障碍等。

组成:金钱草g,猪胆汁g。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重0.2g,密闭,置干燥处。口服,1次2~4片,每日3次。

2.肝炎冲剂

来源:《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功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主治: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

组成:柴胡,当归,赤芍,白芍,陈皮,枳壳,郁金各9克,香附12克,丹参,玄参各15克,茵陈,板蓝根,败酱草各30克。

3.五味子蜜丸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9:34)。

功用:降转氨酶,改善肝功能。

主治:传染性肝炎。

组成:北五味子(陕西产,烘干或阴干)。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克。成人每次服0.5~1丸(相当于生药一至二钱),每天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小儿剂量减半。谷丙转氨酶值降至正常后,可酌情减半量服用。对个别疗效不明显的病例,亦可加大剂量,每次可服1.5~2丸(相当于生药三至四钱)。

4.疏肝解郁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疏肝调气,活血解郁。

主治:传染性无黄疸肝炎,表现为右胁或连胁胀痛、剧痛,或时痛时止,或牵及右胸少腹肩胛亦痛,肝大压痛,或兼见腹胀、食减、恶心、矢气等胃肠症状。舌苔薄腻或净,脉弦滑细弦。

组成:白芍10克,柴胡5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枳壳5克,青皮5克,陈皮5克。

七、急、慢性乙型肝炎

1.舒肝解毒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右胁肋疼痛隐隐,或两胁胀痛不舒。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板蓝根15克,败酱草15克,茵陈30克,川楝子12克,银花15克,公英15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5枚。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2.乙肝清热解毒冲剂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清肝利胆,解毒逐瘟。

主治:肝胆湿热型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初期或活动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组成:虎杖,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茜草,北豆根,拳参,茵陈等。

用法:制成冲剂。开水冲服,1次2袋,每日3次。

宜忌:脾虚便泄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忌烟、酒、油腻。

3.灭澳灵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益肝补肾。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及表面抗原健康带毒者。

组成:板蓝根g,刺五加g,金银花25g,冬虫夏草1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4片,每日3次。

4.利肝隆片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冲剂,名“利肝隆冲剂”。

功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有较好的效果。

组成:板蓝根g,茵陈g,郁金g,五味子g,甘草g,当归g,黄芪g,刺五加浸膏20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重10g,密封。口服,1次5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

5.肝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散结。

主治:各种急慢性肝炎,尤其对乙型肝炎病人的肝功能异常和表面抗原阳性者有显著疗效,并可预防乙肝癌变。

组成:斑蝥2g,糯米98g,紫草g。

用法:制成糖衣片,基片重0.3g,密闭,防潮。口服,1次2~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

6.陆氏乙肝散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扶正攻毒。

主治:乙型肝炎。

组成: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丹參20克,党参20克,猪苓40克,炒白芍12克,当归12克,柴胡6克,五味子12克,甘草20克,丹皮12克,二丑6克,乌梅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次服1包,1日3次。

7.复肝草药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除余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

主治:乙型肝炎。

组成:金钱草12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12克,薏苡仁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生黄芪15克,何首乌12克,当归12克,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黄精15克。

用法:上方水煎3次,早晚各服1次,每剂服1天半。

加减:

月经过多,去桃仁;

便溏,去生地,或改用生地炭;

有黄疸者,金钱草改用茵陈。

8.乙肝扶正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补肝肾,益气活血。

主治:乙型肝炎,辨证属于肝肾两虚证候。临床表现为:肝区隐痛不适,全身乏力,腰膝酸软,气短心悸,自汗、头晕、纳少,舌淡,脉弱。

组成:何首乌15g,虎杖25g,贯众50g,肉桂5g,明矾10g,石榴皮6g,当归10g,丹参15g,沙苑子10g,人参10g,麻黄6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重0.25g,密闭,防潮。口服,1次4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9.乙肝解毒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

主治:乙型肝炎,辨证属于肝胆湿热内蕴者。临床表现为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或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组成:黄柏10g,草河车10g,黄芩10g,大黄10g,胡黄连10g,土茯苓15g,黑矾10g,贯众50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重0.25g,密闭,防潮。口服,成人1次4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10.复肝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舒肝健脾,清热利湿。

主治:乙型肝炎奥抗阳性属于肝旺脾虚,热毒较盛者。

组成:板蓝根g,麦芽(炒)45g,柴胡68g,牡丹皮68g,山楂45g,金银花g,六神曲(炒)45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6片,每日3次。

11.贯桑饮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热解毒,护肝解郁。

主治:无临床症状的乙肝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然具有临床表现的乙肝同样是本方的适应指征。

组成:贯众15克,田基黄15克,桑椹子15克,土茯苓15克,平地木15克,虎杖30克,丹皮10克,郁金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二次服。

12.乙肝灵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疏肝健脾

主治:肝气郁滞,湿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组成:大黄,白芍,茵陈,柴胡,贯众,人参,黄芪,甘草。

用法:制成包衣浓缩丸,每丸重0.1g,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口服,1次2g,每日3次,小儿酌减。每个疗程20~50天。

宜忌:孕妇忌服。

八、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1.舒肝化症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癥,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2.片仔癀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

组成:片仔癀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密封。口服,1次2粒,1至5岁儿童1次1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

宜忌:孕妇忌服。

3.肝友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导滞。

主治:急性、迁延性及慢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丹参g,火炭母g,虎杖g,鸡骨草g,茯苓g,山楂g,郁金g,泽泻g,神曲茶g,鸡爪芋g,茵陈g,白背叶根g,党参g,蚕砂g,白术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密封。口服,1次4粒,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服2~3个月。

4.五虎片

来源:《陕西中医》(,4:)。

主治:病毒性肝炎。

组成:五味子,虎杖,丹参,灵芝。

用法:上药经提取压片制成,每片内含北五味子0.3g,虎杖0.3g,丹参0.19g,灵芝0.19g。每次6片,每日3次,1月为1疗程。治疗待症状消失,肝功改善后继续减半量再用1疗程,以巩固疗效。

5.茵陈佛手煎

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74)。

主治:甲型病毒性肝炎。

组成:郁金10g,栀子6g,连翘10g,茵陈30g,佛手30g,败酱草15g。

用法:10岁左右患儿每日1剂,7岁以下斟减,成人每日2剂,水煎分3~4次温服。2周为1疗程,治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6.五草汤

来源:《陕西中医》(,1:4)。

主治:病毒性肝炎。

组成:夏枯草15g,鲜垂盆草50g,龙胆草15g,白花蛇舌草,金钱草,丹参,生山楂,生麦芽各20g,生大黄10g(后下),车前子10g(包煎)。

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20天为1疗程。15岁以下用量酌减。

7.舒肝消积丸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解祛邪,补虚扶正,活血祛瘀。

主治:各种病毒性肝炎。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三丸。

8.茵莲清肝合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舒肝利胆,健脾和胃,养血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携带者及肝功能异常病人。

组成:茵陈g,板蓝根30g,绵马贯众g,茯苓g,郁金g,当归g,红花g,琥珀30g,白芍(炒)g,白花蛇舌草g,半枝莲g,广藿香g,佩兰g,砂仁60g,虎杖g,丹参g,泽兰g,柴胡g,重楼g。

用法:制成合剂,每瓶装ml,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50ml,每日2次,服时摇匀。

宜忌: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9.柴丹茵陈汤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2:8)。

主治:甲型肝炎。

组成:柴胡15~20g,丹参20~30g,茵陈30~50g,大黄15~20g,栀子15~20g,神曲30g,甘草10~15g,五味子15~20g,木通15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每日1剂。

10.乙癸丸

来源:《吴少怀医案》。

功用:补肾养肝,健脾祛湿。

主治: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肝硬化腹水消失后脾肾两虚者。

组成:巴戟天,山萸肉,炒山药,茯苓,丹皮,沙参,麦冬,砂仁,黄柏,菟丝子,泽泻,炙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加减:右胁隐痛,腹胀不已,去黄柏、砂仁、菟丝子、丹皮、炙甘草,加白芍、木瓜、鸡内金、香附、炒麦芽。

九、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

1.舒肝益脾液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颗粒剂,名“舒肝益脾颗粒”。

功用:清化湿热,舒肝利胆,解毒退黄,健脾和胃。

主治: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对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胁腹胀痛、胆囊炎和胃纳欠佳等有一定疗效。

组成:茵陈g,蒲公英g,五味子17g,茯苓67g,山楂83g,黄芪67g。

用法:制成合剂,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次15~20ml,每日3次。

2.复方垂盆草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糖浆,名“复方垂盆草糖浆”。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利湿。降低谷丙转氨酶。

主治:急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

组成:垂盆草清膏g,矮地茶清膏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20g,密闭,防潮。口服,1次20g,每日2次。

3.益肝灵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具有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

主治: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

组成:水飞蓟。

用法:制成素片或糖衣片,每片含水飞蓟宾38.5mg或77mg,密封。口服,1次2片,每日3次。

4.降酶灵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降低谷丙转氨酶。

主治: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

组成:五味子抽提物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含五味子碎果仁的乙醇浸出物0.15g,密封。口服,1次2~3粒,每日3次。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继续服用1~2个月,但用量酌减。

5.五仁醇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急慢性、迁延性肝炎(CTP偏高)而具肝肾阴虚之症者。

组成:五仁醇浸膏。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25g,密封。口服,1次3~4粒,每日3次。

6.肝速康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降酶,降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代谢障碍、肝病症状及加速肝功能恢复等作用。

主治:急、慢性,迁延性肝炎。

组成:齐墩果酸粗品20g,云芝多糖50g。

用法: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23g,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1次2~3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

7.肝得乐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舒肝利胆,除湿退黄,理气止痛。

主治: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引起的肝肿大。

组成:三七,鸡骨草,广金钱草,人工牛黄,猪胆汁,蛇胆汁。

用法: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3g,密封。口服,1次2粒,每日2~3次。

十、急、慢性肝炎

1.肝泰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舒肝养血,化瘀理气。

主治: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及肝炎综合征。

组成:当归62.5g,郁金78g,白芍94g,桃仁78g,香附78g,地黄78g,五灵脂78g,柏子仁78g,陈皮78g,竹叶柴胡47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重11g,密封。开水冲服,1次11g,每日3次。

2.护肝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益肝化瘀,舒肝止痛;退黄,降低谷丙转氨酶。

主治: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组成:垂盆草g,虎杖g,丹参g,灵芝g。

用法:制成片剂。口服,1次4~5片,1日3次。

3.解毒降脂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亦可用于高脂血症,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

组成:虎杖。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2~3片,每日3次。

宜忌:服本品后,尿呈黄色或红色,有轻度腹痛、便稀等不良反应,服药2~3天或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4.清肝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疏肝退黄。

主治:急、慢性肝炎。

组成:板蓝根g,茵陈g,甘草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4~6片,每日3次。

5.肝复康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收敛益气,解毒,降谷丙转氨酶。

主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和肝功能不良。

组成:五味子g,太子参g,白花蛇舌草g。

用法:制成水蜜丸,每10丸重1g,密封。口服,1次6~9g,每日3次。

宜忌: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仍须服药2~4周,以巩固疗效。邪盛正实者慎用。

6.苦胆丸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片剂,名“苦胆片”。

功用:解热消炎,舒肝利胆。

主治:黄胆型肝炎,无黄胆型及急、慢性肝炎。

组成:苦参g,龙胆g,黄柏g,大黄g,郁金g,茵陈0g,胆汁膏g,六神曲(炒)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5g,密封。空腹温开水送下,1次1~2丸,每日2~3次。

7.柴胡三石解毒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症属湿毒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粘,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生石膏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8.蛇龙解毒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蛇舌草30克,龙胆草12克,岩柏草30克,败酱草40克,鸡骨草20克,大青叶根15克,生军4克,炒山栀6克,甘草6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焦山楂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文火煎二次,每次取汁毫升,分早中晚三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有身目黄染、发热、胸闷心烦、厌食呕恶、胁痛腹胀、溲赤便结等症状。

加减:

有黄疸重者,加茵陈及重用生军;

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有热重于湿者,加黄柏,

见“热入营血”时,加生地、水牛角,

危重者用广角粉吞服,

取“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清营。

对慢性肝炎,多加丹参、当归等,以活血化瘀。

9.二十五味松石丸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

主治:肝郁气滞,血瘀,肝中毒,肝痛,肝硬化,肝渗水及各种急性慢性肝炎和胆囊炎。

10.柴胡解薄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11.肝病复原丹

来源:《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功用:逐湿化浊,解毒化瘀,消肝脾肿,恢复肝功。

主治:肝炎缠绵不愈,胸闷腹胀,肝脾肿大,恶心纳差,胁痛。

组成:银柴胡60克,川朴60克,木香30克,香附90克,桃仁60克,当归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姜黄90克,延胡索60克,红花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丸重10克。青年和成人服用适宜,每服一丸,一日二次。

12.甘露消毒丹

来源:《医效秘传》卷一。

功用:《方剂学》: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时毒疬气,病从湿化,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淡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贝母五两。

用法:神曲糊为丸。

13.健脾舒肝丸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主治:肝病后,胸胁胀满,纳食不香,身倦乏力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消化功能未完全恢复者。

组成:党参12克,山药12克,炒苡米12克,陈皮12克,草蔻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

14.加味柴胡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疏通气血,软坚消痞。

主治:肝炎邪衰,气病及血,症见面色青黑不华,右胁作痛如针刺,尤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腹胀,体乏无力,肝脾肿大,舌暗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而涩者。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组成:柴胡12克,黄芩6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瞥甲15克,牡蛎15克,红花9克,茜草9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以10剂为1个疗程;轻者2个疗程,重者4个疗程,即可明显收效。

15.复肝丸

来源:《黑龙江省中草药制剂汇编》第一集。

功用:活血化瘀,消炎解毒。

主治:肝炎,肝硬化。

组成:胆草5千克,黄耆5千克,鸡血藤5千克,红花5千克,当归5千克,炼蜜8千克。

用法:取红花、当归为细末;再取黄耆、胆草鸡血藤置煎煮锅中煎煮二次,首次二小时,第二次一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稠膏状,与上末混合搅匀,烘干后粉碎过筛(应小于一百目),加炼蜜混合均匀,使柔软滋润,搓条为丸,烘干包装,丸重二钱。每次一丸,一日二至三次。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x.com/lfxw/12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