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廊坊新闻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廊坊饮食
廊坊教育
廊坊政务

华北冬天让烧煤了,也烧不成了

“我们现在是掐着钟点烧,看着炉子上的数字跳,我们也心惊肉跳。”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杜辛庄村,村民老杜揣着手说,大伙见了面就互相问:去哪里挣取暖费?村民们对陡增的费用忧心忡忡,每天掰着手指头,经济困难的人家甚至宁愿挨冻也不敢烧气。

12月7日中午,正是做午饭的时间,距北京南五环约76公里杜辛庄村,看不到炊烟袅袅,也闻不到刺鼻的煤烟味道,蓝色天空有些许白云,目力所及的远处,还是有一些雾气,天气预报上此地的空气质量指数是“良”。

媒体上的报道说,京津冀区域目前每年散煤燃烧量超万吨,约占区域内煤炭用量的10%,但对污染物排放量贡献却达一半左右。持续多年的北方雾霾,在这个冬天因为疾风骤雨般的“煤改气(电)”而迅速有了改善。

保定市高碑店杜辛庄村几乎每家每户已经拆除原来的炉子,换上了新的天然气加热炉。

保定多个村子的村民承认,今年入冬以后空气质量要比往年冬天好很多。在老杜几十年记忆中,冬季总是伴随着呛人的煤烟、家家户户门口倾倒的煤灰,当然也有火红煤炉上烤红薯馒头、一家人围炉夜话的美好回忆。

拆掉了煤炉,铺设了天然气管道,意味着华北农村地区延续几十年的烧煤取暖走到了尽头。在今年年初,环保部等部委下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年中又推出“-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将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26个城市(“2+26”)列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首批实施范围,10月底前“禁煤区”完成小燃煤锅炉“清零”工作,涉及多万户。

但是,短时期内大范围的“煤改气”也带来了严重“气荒”,甚至北京市紧急启动华能应急备用燃煤机组,以减少天然气用量。还有不少地方因为没能及时完成煤改气(电),又不能烧煤取暖,寒冬里挨冻的事件层出不穷。环保部在12月4日下发特急文件,紧急通知,没有完工的地方可继续燃煤取暖,“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实际上,北京市的煤改气早在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就已经开始推行,到年全面完成后,丰台、通州、大兴、房山四区的所有农村地区将实现无煤化,六环以里全部取消燃煤锅炉。然而在更大范围的华北,这一工程需要更充分的时间和资源相匹配。

要温度还是要钱?

橙黄色的天然气管道沿着村民的房屋蜿蜒伸向每条小巷,在河北高碑店杜辛庄这个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杜的村子里,烧天然气取暖已经成为无时不在的话题,所有人都说出同样的感觉:烧不起。

杜辛庄村家家户户的房子可见的黄色煤气管子装在外墙上。

12月7日中午,50来岁的杜大婶正在小厨房里用电饼铛烙白菜馅饼,正在烧水为正房暖气供暖的天然气炉的液晶屏上,显示当前水温56度。厨房门口还点着一个小蜂窝煤炉子,上面有个水壶,做饭用的是罐装的液化石油气。

“现在的天然气炉只能烧暖气,还不能做饭和烧水。冬天没有热水哪成啊,喝水、洗衣服都得用热水。”杜大婶说,工人进村施工安装天然气炉子时就把村民烧暖气的煤炉拆了,扔的扔、卖的卖,但是她家的小蜂窝煤炉还保留下来,一天点不了几块蜂窝煤。

天然气管子上保留着接通灶具的接头,但目前只能用于烧暖气。村民也可以从天然气炉里放热水,但没有人会用,“还是成本高,舍不得用。”

其实杜辛庄才供上天然气不过十几天。杜大婶说,“11月的时候,没供上气冻得肉疼,现在供上气了心疼。”

农村房屋面积大,也没有城市楼房的门窗密封性好,所以屋里要达到18度的话,燃气炉的水温得烧到60度以上。还得特别注意节约,白天阳光好就赶紧关,这样一天还得烧15至20个立方米,以目前2.4元一立方米的价格算,一天要36元到48元的成本,一个月多元,四个月的取暖季要花近元。

“今年还没下雪,过些天如果下大雪、降温,用气量还得多,一个月肯定超过元。”杜大婶的丈夫老杜抱怨说,“往年烧煤取暖,买个两三吨煤就够了,不到块钱,还能烧得屋里热腾腾。”

除了这一大笔取暖费,其实村民购买燃气炉、管子和支付部分施工费,也是不小的支出。老杜家大小一共安装了三个燃气炉,“一个天然气炉政府补贴元,大炉子自己掏了多,小一点的炉子掏了多元。”老杜说,还买了一些管子、阀门等,还准备买燃气泄露报警器等。此外,一两千元购买的煤炉都卖了废品或废弃,也是一笔损失。

老杜的卧室里是“吊炕”,炕下面可以烧火取暖,“往年除了烧煤取暖,睡觉以前点几把柴火扔炕下面,一宿都热,现在柴火也不让烧了。”在屋里的时候,老两口都穿着厚毛衣和外套。老杜无奈地说,“要温度还是要钱?大部分农民都舍不得敞开烧,屋里十三四度就行了。”

杜辛庄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打工,老杜由于身体不好,在家里做提包加工。今年大家普遍反映不好挣钱。周边的小加工厂、小企业大批关停,原来在附近打工的村民也没活干了,其他在北京打工的很多人也早早回村。老杜和几个邻居聚在一起说,为了环保、减少雾霾,村民都支持理解,但大家都觉得压力很大,“马上又要过年了,又到了花钱的时候了。”

气才供上五六天,还经常停

12月7日下午,在距天然气站几百米的“中国燃气”辛桥镇营业厅内,20多名村民正在排队办理燃气表IC卡或缴费。

杜辛庄村的村民排队充值气费。

“我做个生意,开这个车,现在烧气都觉得贵,存上块钱,买了立方米,烧不了10天。”王力(化名)掏出了宝马车钥匙说。王力家的收入在附近一带算是比较高的,经过半个月的烧气取暖体验,他觉得成本过高。

王力家里还存着去年剩的煤,但为了支持国家政策没有烧。“我支持煤改气,为了环境好,老人孩子呼吸好空气,这些道理都明白,可是这笔成本确实太沉重。”他说,农民的收入水平摆在这里,比烧煤取暖的成本高了三四倍,大部分都难以承受。“我听说有补贴政策,每立方米补贴1元,农民自己花1.4元,但这个政策还没执行。”

收费的工作人员说,补贴政策不了解,“我们收费价格就是按2.4元一立方米,市区也是这个价格,补贴也是国家补贴给农民,也不是给我们公司。”

12月8日下午5点多,太阳落山后温度迅速下降,冷风扫过保定市定兴县定兴镇大沟村的街道,65岁的老杨即使在屋里也穿着厚厚的毛衣和棉袄、戴着帽子。

老杨在屋里也穿着厚厚的毛衣和棉袄,这样能够让加热炉保持一个较低的加热温度,节省费用。

老杨的房子是临街的二层楼房,一层是厨房和棋牌室,村里几个老人常来打打牌、聊天,楼上是客厅卧室。“往年在屋里我穿个单衣,今年得穿棉袄,太冷。”厨房里装的是厂家提供的最大的那一款天然气炉,“真是不敢烧啊,每天都掐着时间,一天我只敢烧四五个小时。”老杨说,前些天没供上气的时候,只能开空调取暖,电费也是高成本。

与高碑店杜辛庄村的天然气供应方“中国燃气”不同,大沟村的天然气管道和气表上的单位是“华澳燃气”,老杨说目前一立方米天然气的价格是2.45元,比“中国燃气”的价格还要贵一点。

在老杨房子对面,是他80多岁的老母亲居住的平房,厨房里也装着一个燃气炉,屋里还新安装了能吹热风的暖气片。“我们村的气这才供上五六天,晚上后半夜还停气四五个小时,就这两天没停。”老杨说,前些天因为一直无法供气,家里太冷,老母亲就去县城的女儿家里住楼房去了。

目前四世同堂的老杨说,“我们家经济条件在村里还不算差,现在也只能凑合着一天烧几个小时。”老杨及其他村民都希望,天然气价格有所补贴,农村村民收入本来不高,那些没有收入的老人今年冬天突然支出这样一大笔钱,无法承受,只能不烧或少烧气受冻。

其实村民们期待的补贴政策早已有之。根据年6月出台的河北省“煤改”补贴支持政策,农村“煤改气按燃气设备购置安装投资的70%给予补贴,每户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元,采暖期用气补贴给予采暖用气1元/立方米的气价补贴,每户每年最高补贴气量立方米,“气代煤”用户不再执行阶梯气价给予建设村内入户管线户均0元投资补助。

目前,老杨、老杜等村民购买天然气炉是享受了补贴的,但购气还没有补贴,仍然是按照2.4元、2.45元一个立方米的价格购气。

现在让烧煤,也没办法烧了

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紧等原因,部分地区煤改气、煤改电未完工,导致供暖延迟。从11月初到12月初,在微博、







































专治白癜风
云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x.com/dlhj/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