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爸爸妈妈说:“我家宝宝什么都懂,就是不肯说话。”这种情况多见于由老人或保姆带的宝宝,由于这些看护人平时只注重宝宝的温饱和安全,忽视语言启蒙教育,所以很容易导致宝宝语言迟缓。
还有一些爸爸妈妈长期给宝宝看动画片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而很少和宝宝交流,也会导致语言发展受到影响。
宝宝的语言发展掌握在爸爸妈妈手里。怎样教宝宝学说话?教宝宝学说话要注意什么问题?廊坊妇幼健康为您指出的4大误区,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避免。
误区一: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多存在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好玩,觉得宝宝很可爱,于是总喜欢重复宝宝错误的发音,这无疑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个错误的发音,让宝宝觉得这是对的。
当在宝宝说了错误的发音后,爸爸妈妈要用正确的语言重复一遍,比如宝宝说“苹朵”,妈妈就假装听不懂地问:“宝宝说的是苹果吗?”并注意强调“苹果”的读音,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发音才会逐渐正确。
误区二:用“婴语”和宝宝说话
用“婴语”和宝宝说话,表现为叠词结构的短语,这样的语言并非完整的用语,例如把“吃饭”说成“吃饭饭”,“睡觉”说成“睡觉觉”。有些爸爸妈妈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婴语,或者觉得这样说很有趣。
可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有老人的家庭,这样的语言出现频率更高,爸爸妈妈要适时与老人沟通,尽量减少这样与宝宝对话。
误区三: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老人、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会使正处于模仿学习成人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因此在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宝宝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误区四:对宝宝的要求反应过快
在很多家庭,宝宝仅仅用手指一下水瓶,妈妈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赶紧把水瓶递给他,这样无疑使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妈妈可以引导宝宝用语言表达他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也应该及时鼓励宝宝。
-作者-
廊坊妇幼健康编辑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