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掌上通
这里最廊坊整理
蕾蕾
图片
蕾蕾
导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过去少有问津的乡风土俗被列为受人瞩目的非遗项目,也由衷地赞叹民间艺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心血与付出,同时更忧心于众多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为了全面展示廊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民间文化,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辑整理,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花会)、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类,以图文分呈的方式加以展示,期待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美术篇(一)
廊坊毗邻年画圣地杨柳青,传统书画艺术自古就分布广泛,除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廊坊广大农村的门神、灶王爷等成为人民向往幸福,寄托情思的表现形式;以剪纸为基础的皮影,在北三县一些农村分布流传;固安的相子传人曾作为民间画师被邀请至颐和园为长廊进行彩绘;还有在第什里风筝、传统花灯、柳编、核雕、玉雕等艺术品中都蕴含着或写实、或写意、或夸张等民间美术形式。这些传统艺术体现出廊坊人民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非遗廊坊——固安柳编》
柳编O固安
固安的柳编兴起于宋代,为防止水患,清乾隆年间,固安杞柳种植已发展到四万多亩,这为柳编提供了大量原料,柳编业也相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光绪时,固安柳编最为盛行,当时固安柳市繁华无比,柳编之家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固安的柳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从技艺上还是从产品种类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产品有:笸箩、簸箕、茶几、面包篮、礼品篮、餐具篮、多层吊篮、首饰盒等生产生活用品及艺术品。20世纪80年代,柳编遍布固安全县,编工达两万五千余人,编织的花瓶、花篮、沙发、茶几及各种动物造型等品种规格达七百多种,除供应国内需求,还畅销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为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市培养了很多柳编人才,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什里风筝O安次
第什里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目前至少已经传承至第五代。第什里风筝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繁杂、用料考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什里风筝制作以软翅为主,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多为第什里风筝所擅长,同时还可以把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如今,第什里风筝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却经久不衰,并体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目前第什里的风筝已经达到了上百个品种,职业作坊遍布全乡,生产范围以第什里为中心扩展到周边四个乡镇二十多个村,从业人员数以万计,年产风筝三千万个,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风筝产地,并远销海外。
烙画O市本级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被重新发现整理并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烙画一般用特制的铁笔在不同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纸绢等。烙制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并可根据创作主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或略施淡彩,或重彩填色。
葫芦烙画O市本级
葫芦烙画源于烙画,也被称为火绘葫芦,是将葫芦的木质材质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作品表现力非常丰富。烙画葫芦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葫芦种植,葫芦加工,最后制成烙画葫芦作品。由于图案是被火灼(烫)上去的,所以仅有棕色。制作者在葫芦上烙画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把烙铁头改造成需要的形状,适合于画点、线、面,就像毛笔一般,使用的时候能用出软硬度,完全按照技法来烙画,作品才能体现出它的完美意境。
核雕O三河
核雕是民间的一种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而成的艺术品。三河市核雕具有悠久的历史,旧时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物;有的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把玩。三河核雕作品主要有人物、动物、景物等,并分为粗工和细工两类:即在同一果核上刻有六人(或六物)以上为细工,以下为粗工。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所刻题材多为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无论是揉手核桃,还是橄榄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让人着迷。三河的核雕在传承传统核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仿照古留实物再创,多以传统题材作为创作元素,近年来核雕作品受到文玩界的青睐。
核雕O永清
永清核雕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是以山桃核、橄榄核、大桃核等为原料,创作雕刻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及民间故事、传说等场景。其制作过程繁琐,可分为选料、设计、整形、画图、起稿、粗雕、细雕、打孔、抛光、串串等十余道工序。永清核雕种类繁多,很多吉祥寓意的传统题材都可刻入作品,主要作品有:《释迦摩尼》《南海观音》《十八罗汉》《八仙过海》《麻姑拜寿》《竹林七贤》《天女散花》《白猿献寿》《八宝纹》《暗八仙》《吉祥果》《核舟记》等。近代老艺人杨恩岐的作品《麻姑拜寿》和《竹林七贤》曾被台湾博物院收藏。
相子(纸雕)O固安
固安相子又被称为纸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纸塑纸雕艺术,传承至今历经五代。早在清末民初,固安相子就已享誉京城,并在北京开有店面,承揽了北京很多泥塑泥雕和纸塑纸雕业务。固安相子最早起源于寺庙里的泥塑泥雕和油漆彩画,到清末民初之际,发展为以纸雕纸塑为主的一种艺术形式。固安相子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共计三十多道工序。首先是制胎,需把坚硬的胶泥瓣浸泡透彻,摔打成熟,做成泥坯当作支撑;二是在泥坯上贴纸,一层层地粘贴均匀,并砸结实;三是在纸上打胶,风干后在胶纸上雕刻、吊白、上色、彩绘、用桐油或清漆上漆;最后再表面抛光。年固安相子的第五代传人邢坤创作的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四合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